為了夢里常回祁連山
——甘肅省水勘院“祁連山保護區(qū)內(張掖段)探采項目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恢復治理實施方案”編寫側記
2017年07月27日 9:55 3040次瀏覽 來源: 中國礦業(yè)報 分類: 地質礦業(yè) 作者: 李文婷
從張掖市區(qū)出發(fā),技術人員至少要經過六個小時車程才能到達目標礦區(qū)所在的祁連山腹地。這片山脈的山頂四季白雪皚皚,山中懸崖峭壁,山間道路崎嶇。這里就是甘肅地礦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(以下簡稱“水勘院”)《祁連山保護區(qū)內(張掖段)探采項目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恢復治理實施方案》項目組20余名地質隊員夜以繼日奮斗的野外調查地。
急地方政府所急,想地方政府所想
今年2月26日,水勘院接受張掖市委、市政府、市國土資源局委托,對肅南縣凱博煤礦等21個位于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(qū)實驗區(qū)、緩沖區(qū)內的探、采礦項目進行礦產地質環(huán)境恢復治理方案編寫。
接到任務后,該院高度重視,立即召開緊急安排部署會議,成立了由院長張耀輝擔任組長,總工程師尹政、副院長馮嘉興擔任副組長,副總工程師徐威擔任技術總負責,地質工程勘察院副院長姚興榮擔任項目負責的項目領導小組。舉全院之力,從地質工程勘察院、礦產勘查分院、新疆勘察分院、蘭州勘察分院等實體抽調20余名精兵強將組成項目組。
項目開始前,該院組織所有項目成員進行了《甘肅省礦山地質環(huán)境詳細調查技術要求》技術培訓,通過集中學習培訓提高專業(yè)技術人員的思想認識,明確了目標任務,統(tǒng)一了技術要領和工作標準,從而確保工作進度、工作質量和工作安全。
爭分奪秒,20天完成357個野外調查點時間緊、任務重、工作質量要求高、野外調查環(huán)境惡劣,這是此次野外調查工作面對的主要困難。
祁連山脈4000米以上終年積雪,道路冰雪覆蓋,礦區(qū)山路歷經雨雪沖刷大部分已無法行車。分布在肅南、民樂境內祁連山腹地的357個調查點,能坐車到達的寥寥無幾,走一個調查點徒步兩三個小時成了習以為常的事。山中行走,常會遇到一邊陡壁,一邊斷崖的小路,或是路面結冰落石橫堵的死路,在這樣路況極差的情況下,有時候一天只能跑一個點。
面對繁重的野外調查任務,有限的時間和極端惡劣的野外調查環(huán)境,為了按時完成工作任務,項目組全體成員廢寢忘食地工作。吃飯時在腦海中整理資料,調查結束回程途中整理野外調查記錄,晚上回到駐地還要加班到深夜,除了半夜休息的幾個小時,白天最多在車上打個盹,每天工作的時間最多時長達20個小時。
山里沒路的時候,技術人員就得步行到達礦區(qū)。很多礦區(qū)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頂上,那里常有兇獸出沒。有一次,項目小組趙建宇、趙偉、曹春滿三人前往海拔3500米高的那木溝銅礦廢棄礦井做調查時,一到山頂就遇上了狼。高原反應的痛苦加上近三個小時缺氧跋涉,一行人到達礦區(qū)時早已累得精疲力盡,連逃跑的力氣都沒有。或許是數量上占了優(yōu)勢,對峙許久后野狼主動離開了山頂。考慮到山中積雪過厚,河道冰凍,若此時放棄調查離開,再來一趟又得花費一天時間,必將拖慢工作進度。為了按時完成調查任務不給整個項目組拖后腿,他們冒著狼去而復返的危險,克服內心的恐懼全力投入調查工作,最終優(yōu)質高效地完成了此次調查點工作。
齊心協(xié)力,打造精品項目
回憶起在山中度過的日子,作為項目組的兩名女技術員——李曉麗和文靜,都覺得艱苦卻無比充實。祁連山中天氣變幻無常,兩人常常行至半路就遭遇天氣突變,有時斜風細雨,有時狂風暴雪。山中風雪天氣會導致視線受阻,路況不明的情況下,司機只能沿著路上偶爾可見的車輪印記緩慢向前行駛。在海拔三四千米的山上,若遇上極端天氣,沖鋒衣和帽子遠遠不夠御寒,定點、測量廢棄房屋長度、寫野外記錄……這些平時得心應手的工作,因為手腳凍得麻木僵硬而開展起來十分費勁。再加上高山缺氧,行動變得非常遲緩,每一個工作步驟完成起來都格外不易。山路艱險,摔倒是常有的事,她們不在意自己是否受傷,最害怕摔壞了野外調查的設備。每次一到車里,首先檢查儀器設備是否完好,待四肢回暖,就抓緊時間補充遺漏的野外記錄。她們認為只有工作做到最好,才能不枉費這一路的艱辛。
野外工作辛苦且危險,內業(yè)工作雖然相對安全卻并不輕松。結束野外調查工作后,技術人員要開始緊張的方案編寫工作。水勘院院部辦公大樓的四樓,走一圈過去就會發(fā)現很多活體雕塑,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十二點,他們趴在電腦前幾乎很少離開。為了趕進度,有些技術人員甚至吃住都在辦公室里。
在高強度的工作下,制圖組技術人員常常會覺得腦袋嗡嗡作響,繪圖儀運行的聲音總是在腦海中揮之不去。技術人員在野外采集調查數據,制圖組要將這些數據在地圖上逐一錄入,一張圖上既要明確地顯示礦山坐標,又要在圖下表格清晰反映每個礦區(qū)的基本特征。電腦屏幕上芝麻大小的字,常常一不留神就看花了眼,又得重新訂正。
項目方案評審前夕,制圖組幾個同志更是徹夜不眠。為了趕著出圖評審,他們從早上八點一直工作到第二天早上七點多,終于趕在項目評審前的幾個小時交出了繪圖。
每一個調查點都通過了高標準驗
收百年大計,質量第一。為了確保野外調查工作規(guī)范,報告編寫質量過硬,項目領導小組在每個項目組野外調查工作結束后都要進行實地檢查,所有項目還要進行階段性抽查。作為項目的技術總負責,年過五十的徐威白天爬山趟河,到各個項目組檢查指導工作,晚上還要整理資料到深夜。
在張掖市肅南縣凱博煤礦等21個礦山地質環(huán)境恢復治理方案野外調查、室內編寫過程中,項目領導小組成員身先士卒,為大家樹立了榜樣,將20余名不同部門的技術人員凝結成一個團結奮斗的集體。院內部審核中,項目領導小組每一次檢查提出的整改意見,項目組都非常重視,徹夜修改編寫方案,不斷調整工作思路,反復總結項目進展中的經驗教訓。
在這樣對工作精益求精的要求下,項目組在現場詳細調查、工程地質測繪的基礎上,堅持按照因地制宜,切合實際、便于實施、經濟合理、與周邊自然環(huán)境相協(xié)調的原則,嚴格依據《礦山地質環(huán)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(guī)范》《土地開發(fā)整理項目規(guī)劃設計規(guī)范》《礦山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技術規(guī)范(試行)》等10部規(guī)范進行方案編制。
專項環(huán)境地質、地質災害測繪面積65.44平方千米,工程地質剖面測量24.52千米,1∶5000地形圖測量8.4平方千米,完成調查點357個,拍攝照片4250張……短短一個月,20余人組成的項目小組克服種種困難,圓滿完成了工作任務。
查閱資料,聽取匯報,質詢答疑……6月4日,傅伯杰、陳發(fā)虎、高銳、楊樹鋒等4位中國科學院院士,以及7位來自中科學院西北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資源研究院、中國林業(yè)科學研究院、北京師范大學、甘肅農業(yè)大學、蘭州大學、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等單位相關領域教授、研究員組成的重量級評審專家組,對該項目方案進行層層嚴格審查,一致給出“方案編制的基礎資料詳實,整治方案科學,可最大限度的降低祁連山礦山探采項目整治對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的影響程度”的高度評價,同意通過評審。該方案為礦山地質環(huán)境恢復治理提供了技術依據,還被甘肅省環(huán)保廳列為了礦山環(huán)境恢復治理規(guī)范之一。
如今,水勘院的這些技術尖兵們?yōu)榱似钸B山的生態(tài)保護修復,仍然在巍巍祁連山的懸崖陡壁之間跋山涉水、繼續(xù)戰(zhàn)斗。
責任編輯:楊凈茹
如需了解更多信息,請登錄中國有色網:m.gzjcgq.com了解更多信息。
中國有色網聲明: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。
凡注明文章來源為“中國有色金屬報”或 “中國有色網”的文章,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(chuàng)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(fā)布的文章。
如需轉載,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( 郵件:cnmn@cnmn.com.cn 或 電話:010-63971479)聯系,簽署授權協(xié)議,取得轉載授權;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“XXX(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)”的文章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構成投資建議,僅供讀者參考。
若據本文章操作,所有后果讀者自負,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。